引言:“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以助其进行之勇气。” ——李大钊
109年前,李大钊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于1916年初春撰写了逻辑缜密且富有哲理的《青春》一文,提出“青春中华”的政治主张。李大钊明确指出,中华是否能回春再造,衰老的民族是否能变成青春的民族,关键“系乎青年之自觉如何耳”!如今,2021年2月召开地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当代中国党史教育的序幕,2021年12月24日在京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更是鞭辟近里地深化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条分缕析地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期望娓娓道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从五四运动的一棵萌芽,到今天的枝繁叶茂,中国青年运动走过了满载光荣和梦想的100年。作为当代思政工作者的一员,如何引领青年学子扎根百年来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史,引导团员青年深化对党史故事、革命故事和英雄故事的学习理解,增强青年热爱党、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朴素情感,搭建好当代青年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桥梁,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亲近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适应青年学习特点,厚青年之修养
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伴随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青年处在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先进思想的引领和正确理论的塑造,从而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党史教育是厚植青年修养的土壤,基于党史学习的思政教育作为精神肥料同时也滋养着现代青年成长的这片土壤,当代青年思政工作者要做到身体力行、行为示范。在与青年学子“细水长流”的过程中,想要潜移默化地滋养好党史教育这片“净土”,首先要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心理特征,采用青年感兴趣的路径与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上好思政课,就需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关注学生困惑、找准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让所讲授内容入脑入心,当代思政教育要把党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就要敢于解答青年学生提出的敏感话题,还原真实的红色记忆,不仅要将个性鲜明的红色人物光辉事迹跃然于课堂上的文字、语言乃至画面,围绕相关话题引入思政教学,利用社会热点推动价值引导。更要通过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思政课堂上直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崎岖蜿蜒而又扶摇直上的青年运动史,见证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二、提升青年参与体验,畅青年之精神
恬淡虚无,真气从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江苏省团省委的熊俊书记于2022年度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稳字当头,我们如何以党史教育为契机创造一个稳定的精神空间?党史学习教育不是“下里巴人”,但也绝非“阳春白雪”,将生涩的文字或是局限性的影视作品简单粗暴地刻录在青年的记忆当中往往容易适得其反,加深当代青年对思政课程的刻板印象——当前,还有部分党史学习教育模式仅停留在课本知识讲授与程序化的交流研讨,如何通过提升青年参与党史学习的体验感受,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历史背景,利用“音诗画”舞台剧等创新形式让同学们代入情境,亦或是身临红色故地,重新“演绎”红色记忆,通过阅读史料、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暑期社会实践等,深刻理解百年大党的艰难探索,深刻缅怀革命先烈的壮烈牺牲,赓续红色血脉,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
三、灵活应用技术手段,壮青年之意志
自小刺头深草里,从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为勤。”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当下只有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矢志不移,坚定向前,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才能在喧嚣和迷雾中看清方向。数字媒体交互等技术性手段的日新月异让一段段鲜活的红色记忆得以有了新的呈现载体,引进VR等新媒体交互设备,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与技术性的手段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是当代思政课程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
此外,拓展网络学习阵地也是扩大党史学习教育影响力的方法之一。基于新媒体终端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及时拓展短视频、直播平台等网络渠道可以在党史教育的传授过程中共享更多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在更大范围内被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大学生解读,提升各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普及率。其次,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高校大学生能够挣脱身份局限,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大学生可针对某些党史事件和知识专题,成为党史理论宣讲人、党史知识学习者。
再者,新媒体可为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为立体化、体验性的学习教育途径。通过“两微一端”、短视频、拟人化的电子游戏等途径向高校大学生提供友好的文字素材、愉悦的视听体验以及真实性的情境再现,将红色文化的演绎、红色精神的诉求、红色历史的传承乃至红色时尚的表达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制定个性教学模式,砺青年之气节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一论述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指明了方向。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当代青年,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涵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制定个性教学模式更能发挥日常生活中的育人优势,如亲情感化和严格家规相结合,说理训诫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法,常常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志气就是志向,表现为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及为之立下的誓言和决心、我们要在党史学习中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做中国人的骨气,更要在在党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涵养做中国人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利用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抓住青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是个性化党史思政教育的首要条件,从党史中挖掘内涵、到思政与专业融合设计、到内容呈现方式进行系统设计,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党史思政元素,如水泥凝聚砂石筑成混凝土的过程,体现了团结抗压的“砼”心精神。例如常州作为“三杰”的故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显著,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思政教育,其专业课题可以与“党建引领下的城市内生动力”以及“地方性红色文化主导的城市环境交互性与包容性”等主题背景相互融合,以“城市环境独有的红色文化语言”为发展立足点,尝试将当代红色文化主导下兼容并包的艺术元素引入到城市焕新与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植入独居常州红色记忆的文化脉络,以期为常州市当代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提供创作灵感,从而提升地缘性城市老旧社区公共设施与居住空间改造设计的艺术性、创新性和突破性,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设计本身以红色文化语言独有的表述能力,便可以真正实现让青年学子在专业实践中亲近红色记忆,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书写无愧于历史的七彩党史华章。
作者:潘宇杰
审核:林洁